媒体报道

《中国金融》邵平:产业数字金融为实体经济降本增效

2020.05.13

2020年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全球经济学家对人类社会现有经济形态的再思考。在这一轮思考中,数字经济成为新冠疫情后我国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全新发展方向。从国内情况来看,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从七个领域加快推进新型基础建设的指导意见,到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体制指导意见》中首次将数据明确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再到今年二季度31个省市陆续出台的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数字经济被视为当前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数字经济:本质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

所谓数字经济,是指在在智慧科技高度成熟的背景下,人类通过对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和使用,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通过最优化的模型和算法,精准流向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领域,实现资源的快速、精准配置和最优产出,最终帮助实体产业显著降低在传统生产过程中不经济、不必要的资源和成本投入,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实现降本和增效两大目标。数字经济通过信息科技手段使企业的决策、生产、管理过程更加透明,降低了过去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冗余成本。

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的实施载体是各类服务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施路径是产业自身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面数字化转型。目前国内服务于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或称工业互联网平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功能来看,已经能够为传统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到销售流通、再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转型方案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方案思维,企业在接受数字化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局限于某一领域的数字化,闭塞的数据信息起不到任何数字化效果,必须从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生产体系、销售体系乃至企业文化各个环节都实现数字化和认同数字化,方能真正落地形成数字化转型成果。相应地,数字经济为企业带来的降本增效,也是全方位的,体现在生产效率、物流效率、管理效率、资本效率、销售效率、品牌效率等多个方面。

数字金融:数字经济落地的重要基石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最终要实现落地,必须依托各大传统产业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的速度。越多产业越快完成了数字化的转型,整个社会的数字经济形态就越成熟。

要加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落地实践过程中需要两大基石。一是数字信息技术的改造赋能,二是产业金融的输血赋能。光有技术没有金融,传统产业,特别是产业链中下游各类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无法承受巨大的技术转型成本,数字化转型推动不起来;光有金融没有数字技术,势必难以摆脱目前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服务难下沉、成本难降低的困局,仍要走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老路。

因此,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和产业数字化技术服务相辅相成,双轮驱动才能真正让产业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全新社会形态才能真正落地。

所谓产业数字金融,本质是物联网、区块链等智慧科技技术和产业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智慧科技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产业链情况透明化,企业底层资产可视化,潜在风险可控化,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过去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成本,在风险成本降低、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降低了产业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

产业数字金融是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升级版本,有两方面特点:

一是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主体信用的风控模式,通过资产的数字化,风险的可预警和可控制,帮助金融机构摆脱对主体信用、确权增信和担保抵押的过度依赖,这让产业链上80%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不再因为没有担保抵押、确权增信而贷不到款,或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金融还停留在核心企业增信确权的中心化金融服务阶段,技术和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产业数字金融是一种产业链上“去中心化”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

二是建立生态赋能思维,产业数字金融科技公司不再自己做金融,而是全心全意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赋能,与金融机构共同形成一个科技+金融的生态,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这和传统供应链金融公司的定位截然不同。

数字金融:可为实体经济实现数万亿级的降本增效

对于实体产业数字化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美国通用汽车(GE)公司做过一次有借鉴意义的测算。GE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中重要的落地平台,引领美国国家工业数字化体系的建设工作。GE早在2017年提出了著名的1%理论,认为在航空业、电力、医疗、铁路和石油天然气这五个行业中,通过数字化手段每减低1%的成本,就将为产业链企业释放3000亿美元的不必要成本。在数字经济形态中,小小的1%改变,就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提出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其内涵和外延均远大于当年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浪潮,如上文所述,所带来的降本增效,也体现在更多的细分领域。

仅以数字经济中产业数字金融细分领域来分析,就能为实体经济带来两大方面的降本增效:

一是科技赋能下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实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显著下降。产业数字金融主要以科技赋能方式,服务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和经营性固定资产两大领域。人民银行公布:截至2019年底本外币企业应收应付贷款余额为38.43万亿元。这里只统计了传统金融机构已满足的实体企业金融需求,此外仍有另一大部分的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还未触及。如以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公布的2018年中国社会企业平均融资成本7.6%粗略估算,产业数字金融为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和固定资产的融资每降低1%的金融成本,就可为社会企业节约3万亿的金融服务成本。这种降本增效的效果,对于融资成本远高于平均值的我国产业链上80%的民营和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二是技术赋能背景下,科技作为一座桥梁勾连起了不同的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金融机构的大生态,可为实体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这样的方案融合了商行、投行、券商资管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特色服务产品,提升了金融机构间的协同效应,让金融机构间的产品彼此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更全面服务实体企业,真正帮助实体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综合的降本增效。

落地实践:亟需更宽容的孕育土壤

产业数字金融每1%的小小改变,就将为产业带来数万亿规模的降本增效,这就是数字科技的独特魅力。但要实现上述效果,在落地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

产业数字金融必须依靠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共建才能形成生态。当前,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正在努力探索“主动开放”的全新发展路径,银行业提出的“开放银行”,被认为是未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当前正是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的最佳时点,产业数字金融正是“开放银行”战略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但产业金融的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模式,落地实践起来需要一个逐渐被市场接受的过程。我们呼吁在落地过程中要给予从事产业金融数字化赋能的企业和平台更加宽容的孕育土壤。

一是更宽容的创新培育政策:国家应选取若干目前市场上先已起步,相对较为成熟的产业金融数字化平台纳入金融沙箱监管,为这些科技公司提供合法的金融科技创新背书,使科技公司的身份、技术、数据、模型更易于为金融机构所认可,并在沙箱试点过程中鼓励和组织大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平台深度合作,真正迈出“开放银行”的创新步伐,鼓励创新试错,共同让数字科技能在最短时间内符合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更全面、精准反映产业链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产情况,最快速度推向市场,服务产业。

二是更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沙箱试点情况,逐步出台产业金融数字化的各类行业标准,凡达到行业技术标准的资产数字化服务,各金融机构均应认可其数据的公信力,监管机构后续还应通过设立产业数字金融科技牌照等方式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以类金融机构的方式规范产业数字金融科技行业的日常监管。

三是更开放的生态思维:产业数字金融是数字金融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字金融又是国家数字经济大战略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产业数字金融不太可能光靠金融机构自身的力量去落地、去实现,也不可能出现超级平台,赢家通吃。我们呼吁科技行业、金融行业、实体产业三方要共同参与,放下芥蒂,平等互助,互相尊重,彼此赋能,开放包容,共建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信息技术为金融机构,为产业发展全方位的赋能,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新华社:物联网入场,能助民企融资告别抵押吗?

下一篇:《中国金融》邵平:产业金融数字化的新机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