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产业数字金融》精彩书摘 | 产业数字金融七大价值

2023.09.04

内容简介


《产业数字金融》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3年7月出版,作者邵平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内涵特征、路径做法、问题挑战、行动方向、前景展望等,明确指出产业数字金融是一次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创新,能够系统性解决当前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助于推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助力。


我们选取了本书第二篇第六章《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与意义:产业数字金融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分享,希望与读者共同了解产业数字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建设数字时代商业信用体系、助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等方面的价值。


精彩书摘


产业数字金融是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现代金融在服务产业需求端的全新发展方向,是数字技术成果在金融领域应用空间最广泛、潜在价值最丰富的领域。产业数字金融能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优化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结构,助力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生态联结、价值共生的新型银企关系的形成;产业数字金融模式的广泛应用也为数字时代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抓手,有效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监管机构科技监管能力;产业数字金融体现了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与初心,对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优化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结构


产业数字金融能在较大程度上化解产业端金融端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金融机构“走进产业看产业”,提升其对特定产业的风控能力和服务能力,从而更高效地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使金融能够挖掘原本无法或很难获得的生产、交易等信息,不仅提升了信息的丰富性和实时性,还强化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能在更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还可以与包括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和科技公司在内的生态各方一起,创造性地揭示传统风控技术所无法揭示或掌控的风险,挖掘一直以来被掩盖的价值,全面提升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对产业链上企业资产(特别是中小企业资产)看得清、摸得透、信得过、管得住,打破传统价值链单点、产业端单企的低效服务模式,下沉金融服务,实现对公金融业务的批量化、规模化发展,从而系统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例如,某城市商业银行在钢铁产业链上采用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后,授信额度较之前增长了250%,融资成本较传统渠道降低了20%~30%,链上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了金融服务。


产业数字金融能够持续优化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结构,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循环。首先,产业数字金融能够通过资产数字化等手段,以特定数据流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应收账款、信贷、仓单等资产流转到资本市场,进一步提高资金运行管理效率,释放更多信贷额度以加大对实体产业的资金供给,形成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其次,产业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数字化的链接、穿透、赋能,联动商业银行及投资机构等生态相关方,设计、制定投贷联动风险隔离、评估、管理机制,为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包括对公金融服务和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咨询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性服务,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和价值持续提升,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循环。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实体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和存量固定资产总额超100万亿元,如果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则每降低企业1%的融资利率,就能为实体企业释放总量超过1万亿元的融资成本。这种效果在社会融资成本较高的民营中小微企业中将更加显著。通过改变融资模式,可以为实体经济带来数万亿元规模的成本减负。


二、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进入产业互联网阶段,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就是对公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金融是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能够改变金融机构经营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第一,业务场景化和资产数字化能够实现对企业底层资产的穿透,做好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帮助金融机构真正看懂、看透场景,识别、发现有价值场景。


第二,“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和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风控模式,能够提升风控核心能力,进一步扩展对公业务的服务空间和提升服务质效。


第三,经营服务生态化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推动场景化金融建设,打造开放平台体系,实现对公业务的批量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第四,以产业数字金融模式为抓手,推进对公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能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打造资金闭环,带来低成本结算资金沉淀,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对风险的全面控制,能够全面减少风险拨备和风险资本消耗,降低风险成本;对投入资金的有效、实时、自动监控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会得到全面提升。


第五,目前商业银行的产业端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受大型银行和平台金融科技公司服务下沉的双重挤压,生存压力较大。因此,以产业数字金融为抓手,通过数字化转型转出服务特定产业链的能力并形成差异化优势就变得更加重要。


三、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产业数字金融能加速各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转型的积极性。企业数字化转型在软硬件上都可能有巨大的成本投入,处在较大经营压力下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承受。通过产业数字金融模式的实施,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不仅为自身带来业务上的转型升级,还可以通过提供可信数据,使企业的金融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可谓一举两得。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且对于其原本的灵活经营会起到规范化、标准化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足。但产业数字金融模式给予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动力。


以产业数字金融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能够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有利于稳链、固链、强链;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扩展金融机构服务范围,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四、推动生态联结、价值共生的新型银企关系的形成


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获取企业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数据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提供金融服务。在数字时代之前,由于金融机构缺乏获取企业发展内部信息的必要手段,而企业也无从得知银行业务的具体运行情况,因此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是由银行内部独立完成的,服务的种类和范围都比较有限。


在数字时代以后,尤其是在产业数字金融模式下,数字技术的创新集成应用促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数据信息外部化、共享化。金融机构能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直接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的一手数据信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实时、动态、准确地反馈给金融机构。同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使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传输和有效处理的机制,形成数字化反馈闭环,参与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的设计和决策,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捕捉企业融资需求的痛点和难点、优化风控模型,推出具有创新性、精准性、定制化特征的产品服务。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及流程边界逐渐模糊,二者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参与和渗透相关流程环节,有限的业务联结转向无限的生态联结。与此同时,数据要素具有在分享融合中创造价值的特殊属性。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与企业数据信息的外部化、共享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二者之间的生态联结范围会更加广泛、联结程度会更深,协同创造的价值将更大,金融机构与企业会逐渐形成同频共振、彼此赋能的价值共同体。由此,银企关系从有限联结、相对独立的关系逐渐转变为生态联结、价值共生的新型关系。


五、为数字时代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抓手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企业的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其价值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在加快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商业信用的水平和质量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商业信用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疏通金融血脉、系统性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都将产生关键的作用。


由于中小微企业缺乏切实可行的抵押资产、担保主体、社会评级,以及完整可信的赖以判断其主体信用的“三张报表”,因此在银行传统授信模式中难以获得融资。而在产业数字金融模式中,对上下游“四流”整合分析而形成的商业信用,可对中小微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盈利前景进行精准的判断,从而解决中小微企业的授信问题。与此同时,资产的数字化为企业建立了动态、完整、真实和可信的信息披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微企业无信用记录、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四流”数据以及数字化的资产,均是构建数字时代商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则为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抓手。


六、有效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监管机构科技监管能力


产业数字金融的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使虚假贸易背景、虚假交易过程、虚假资金往来、虚假账户管理、虚假数据等传统金融风险点无处遁藏。与此同时,通过对服务整条产业链上下游所沉淀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建模,也能够对产业链供应链层面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因此,产业数字金融能够最大限度地暴露并预警当前金融系统中各类潜在的风险,对有效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产业数字金融能够与监管科技协同发展,升级传统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机构科技监管能力。我国传统的监管模式是“先发展后规范”的被动型监管。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要素的高效流转、分享和创造打破了产业金融创新发展的时空界限,导致监管机构与被监管主体之间信息与技术不对等问题更加严重。监管机构无法实时、准确地追踪金融机构的实际运行状况,往往只能根据被监管机构上报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关监管指标进行粗略检查。而且,随着产业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业金融价值链不断细化和开放化,包括科技企业在内的不同主体都可以充分参与到产业金融价值链中,共同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以来被动的、以单一机构为全面承担整个业务流程风险主体的监管模式逐渐变得不再适用。


随着监管科技的不断发展,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从金融机构实时、动态地获取产业金融业务的发展数据,并合理运用公共服务机构、金融服务获得方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保证数据真实可靠,进而逐渐形成“边发展边规范”的主动型监管模式。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天然具备的开放共赢、生态融合的特征,能够与具备监管科技基因的技术产品(比如可监控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可审计的人工智能和可追溯的隐私增强计算等)进行耦合。与此同时,随着产业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在数据输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环节的合作将逐渐透明化、规范化,监管机构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合作环节、节点和行为提供节点式监管,保证每个参与主体的权力责任对等,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业务链条稳健运行。


七、助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


产业数字金融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数字经济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也向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一,产业数字金融立足中国实际情况,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已经成为振兴我国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制造业领域更为突出。同时,我国制造业存在产业链链条长且复杂,供应链稳定性受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使融资问题在制造业领域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个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但银行业依然是产业端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对于实体经济融资意义重大,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产业。产业数字金融帮助金融机构揭示了更大规模的潜在风险,与银行传统主体信用风险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揭示产业金融服务的整体风险概貌,从而减少对企业主体信用的过度依赖,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二,产业数字金融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式,对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产业数字金融通过创新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机构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系统性疏通产业链金融血脉,使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绿色资产的穿透,实现风险可控,从而可以有力、有序、有效地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通过搭建开放的产融平台,实现产融生态各方互利共享;通过技术赋能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底层资产的穿透验真,帮助金融机构看得清、摸得透、信得过、管得住,让产业链上各类企业都能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本源。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重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战略重心。积极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创新发展,集中力量破解产业端金融供给难题,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内涵、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上一篇:邵平董事长率队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与当地...

下一篇:聚均科技获评“中国产业区块链企业100强”并荣获“产业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