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产业数字金融》精彩书摘 |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十条建议

2023.09.18

内容简介


《产业数字金融》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3年7月出版,作者邵平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内涵特征、路径做法、问题挑战、行动方向、前景展望等,明确指出产业数字金融是一次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创新,能够系统性解决当前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助于推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助力。


我们选取了本书第四篇第十二章《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建议与展望:产业数字金融的实践与建议》进行分享,希望与读者共同了解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产业企业、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等如何协同推动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构建开放合作、价值共生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


精彩书摘


要行稳致远地发展产业数字金融,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产业企业、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等的对立统一关系,统筹生态各方行动,推动协同发展,构建开放合作、价值共生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另外,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需要汲取消费数字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国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消费数字金融的繁荣发展,在移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实践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虽然我国在数据隐私保护、消费者适当性、核心能力外包等方面也走过弯路,但总体而言,个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卓有成效并已步入深水区,同时,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产业数字金融行稳致远的发展也有诸多借鉴意义。


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发挥其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本章基于对产业数字金融生态的理解,结合消费数字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产业数字金融的关键问题及挑战,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积极构建开放合作、价值共生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


产业数字金融生态的建设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当前我国产业金融规模接近300万亿元,其市场体量是消费金融的若干倍,专业性尤其是金融风控的专业性要求也上了一个台阶。因此,产业数字金融的建设需要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共同参与。其中,金融机构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科技公司提供数字技术赋能、搭建好金融机构与产业端“以数为媒”的桥梁,产业端做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政府及监管机构提供友好的基础设施、政策与制度保障。同时,生态各方需要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秉承开放生态的战略与心态,实现数据资源的融通共享,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是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产业金融生态各方在数字时代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产业端风控不同于消费端风控,一旦出现较大的风险,就会导致单个项目损失更大,且波及的不仅是单个企业,还有可能扩展到整个产业链,因此产业端金融对风险的容忍度相较于消费端金融更低,对风控的要求更高,需要高度定制化。另一方面,数字科技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生态,数字时代的产业金融服务要根据不同的产业场景集成和迭代不同的技术方案,但是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很难全盘掌握数字技术定制化集成和迭代的方式,因此,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产业企业、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等多方携手共建生态,才能使产业数字金融服务效率更大化,生态各方也才能够在数字时代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二、构筑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的信息化、数字化提供纯技术服务,例如新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系统备份和灾难恢复等;另一种是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触达或“助贷”服务,这种合作关系本质上没有提升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有较高的外包风险,部分金融机构甚至沦为科技公司的“取款机”。


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情况不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下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关系应当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与价值共创关系。一方面,科技公司应当汲取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经验,不做金融、不抢占金融机构的市场,专注于金融科技能力的提升,帮助金融机构看清、看透产业,制定和提供定制化、特色化的服务方案,帮助金融机构扩大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科技公司要秉承“成人达己”的理念,切实提高金融机构在产业端的风控能力和服务能力,建立与金融机构在技术和业务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与金融机构一同成长,这也符合数字时代价值共生的客观规律。


三、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数据管理与治理能力


建设产业数字金融,科技是基础,数据是关键。金融机构要制定以大数据为关键词的发展战略方针,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建立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数据治理体系,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和治理体系,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数据治理系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协调推进各部门数字化进程,建设各业务条线数据团队并明确其职能,打破“数据孤岛”,促进部门间数据合理流动和开放共享。


金融机构还要进一步优化数据资源管理,保证数据质量。搭建企业级大数据平台,有效整合金融机构内部数据资源,为金融数据要素潜在价值的充分挖掘提供基础性技术和业务支持,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集中开发和融合共享;构建面向各种应用场景的柔性化业务和技术平台,提出跨区域、跨产业、跨场景的数据统一管理办法,为前台业务和应用提供安全、规范、稳健、高效的支持与服务环境。金融机构可以与既懂金融又懂产业的科技公司合作,做好精细化、定制化场景的开发工作,在科技公司帮助下做好数据采集、清洗、维护等专业工作。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与技术规范,形成以数据认责为基础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从数据来源处把控质量,强化共用数据和基础性数据管理并完善数据使用权限机制,以数据标准体系提升数据质量。


四、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


首先,数据在采集、共享、分析、流动和使用过程中会面临不同层面的风险,包括数据所有权不清、数据安全、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数据连接的连续性等风险问题。行业内各企业应主动提高数据安全技术能力,建立统一、高效、协同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做好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特别是对于交由第三方处理的数据,更要加强合作安全评估,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进行脱敏处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生态中各主体都应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和方向,避免对新兴技术应用的高估而带来的风险暴露。


其次,模型和算法在数字化转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任何平台、机构或者企业在使用模型时,都应该对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和充足性进行交叉验证和定期评估,制定并掌控产业数字金融生态的模型和算法管理制度。模型和算法在本质上是处理数据的代码,是一项应用科学技术,但这项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尤其是当算法处理的是企业信息时,算法活动就兼具社会活动属性——内涵伦理和社会风险。金融机构和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应审慎调整、优化企业筛选和贷款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压力测试,以确保模型可以经受关键变量压力下的突变表现。对于产业金融的同一场景,可能有多个可解释的模型,因此也应当注意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五、金融机构因地制宜聚焦特定产业链,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目前,对公业务产品服务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扎堆和“运动战”现象较为普遍,在上市的金融产品服务中有很多是同行间的相互模仿,并不是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产品和服务,品牌的辨识度与客户的接受度均不高。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在产品服务同质化的同时价格也不占优势,其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金融机构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锻造对公业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产业数字金融为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对公业务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产业数字金融能够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的定制化服务能力,帮助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塑造服务特定产业链的差异化优势。在业务推进方面,金融机构拓展对公业务应逐个对产业链突破,深度挖掘产业链的共性和个性,在此基础上搭建平台或与已有平台合作,打造特色业务、产品和服务。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服务地方产业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加强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品牌产业的服务。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机构应全面推进风控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科技研发能力有限,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风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压力较大。中小型金融机构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借助科技公司的场景数字化、数字资产化等基础能力,沉淀和提升数据资产的价值,提炼和夯实大数据风控的内功,特别是要充分结合自身贴近场景、了解场景、服务当地的优势,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风控手段,将以前在场景中看不见、摸不着、管不着的风险揭示出来,以更好地服务场景,打造差异化的竞争力。在组织方面,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产业链设立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事业部,打造符合数字时代发展生态融合、价值共生规律的对公业务组织机制。


六、通过对公服务的多元化,提升金融机构产业数字金融服务质效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投资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务管理、国际业务等对公综合化金融服务,更大范围、更广维度地采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提升数据价值,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服务生态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材料,也为资产在存续期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渠道。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基于数据所产生的对于产业企业的洞察,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咨询、产品研发建议、数字化转型方案、人才培养计划等非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七、科技公司更要强内功,做金融机构懂技术、懂金融又懂产业的科技合作伙伴


科技企业是连接金融与产业之间的桥梁,是长期合作的科技伙伴。不管是为金融机构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还是提供数据服务、软硬件服务、系统搭建的科技企业,仅埋头钻研数据如何采集和分析、单一技术创新如何突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并融入技术生态,实现灵活集成创新应用,同时具备看懂、看透金融和产业运作机制及经营模式的格局和眼光。


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中的科技公司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懂技术。高度的定制化服务需要高度灵活的集成创新能力,而灵活的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庞大的技术生态加以支撑。产业数字金融服务的过程涉及庞大的产业场景、复杂的业务环节、纷繁的处理流程以及需求、特征各异的服务对象,需要按需、按时持续集成技术方案、更新技术理念、优化技术产品。因此,科技公司需要在锻造技术内功的基础上构建并融入技术生态,以技术生态的多样性和先进性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提供高效集成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方案在各类场景的落地实施为技术的验证、优化、转化及倒逼创新提供实时动态反馈,实现技术与场景深度交织和良性正向循环。


二是懂金融。科技公司要能够及时领会、遵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在金融机构业务逻辑的基础上,看清、读懂金融机构的现实需求和愿景,重点帮助金融机构选择并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形成关键指标,以实现业务场景化、资产数字化,进而将产业企业的数据加以转化以达到风控要求,并对其进行分析,建立与目标产业风险特征相适应的风控模型。


三是懂产业。科技公司一方面要深入产业,把握产业格局、产业链特色及发展方向,深度了解产业端交易特点和交易风险特征;另一方面要在服务金融机构和产业的过程中,沉淀开发特定产业链的技术共性能力,以实现敏捷对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相对低成本的产业链场景开发,提升银企对接效率。


八、推动产业企业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实现银企高效对接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企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数字化转型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质效,还会改变银企关系,影响金融服务的获取方式、范围、质量等。因此,产业企业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需要注意与银行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一方面,产业企业应在重点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增强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提升数字化能力的基础上,采取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数字化思路。另一方面,产业企业应主动将企业数据转化为信贷动能,帮助银行更好地理解自身融资需求。


九、政府部门鼓励数据共享,支持和引导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第一,打破数据壁垒,鼓励数据共享。政府可以利用多种模式打造产业内公共数据、交易数据、金融数据资源的融合应用平台。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同一产业链上不同平台的数据整合,探索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综合、统一的建设方案,打破“信息孤岛”,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做好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工作;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产业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各方合作,逐步整合政府平台中的工商、司法、税务、电力等公共数据,实现数据资源深度利用。


第二,支持从事产业数字金融相关业务的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相应的扶持基金,支持从事产业数字金融相关业务的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不断丰富产业数字金融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同时,不断提升对产业链、企业资产的数字穿透能力和预警能力,赋能金融机构更好地控制体系内的风险,真正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第三,开展新型金融服务试点示范,鼓励、引导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发挥更大价值。地方政府可以“牵线搭桥”加强金融机构、产业互联网平台、懂技术且懂金融又懂产业的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开展新型金融服务试点示范。


十、监管机构不断完善“监管沙盒”制度,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主体信用+交易信用”的风控体系及授信评级体系


监管机构不断完善“监管沙盒”制度,加强对产业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创新支持。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交易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分享、利用机制,鼓励在特定场景中扩展交易信用信息维度,以及提高关键指标在综合评分卡中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逐步探索建立“主体信用+交易信用”综合评分卡模型,实现原有主体信用评价体系的有效补充,建立“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

上一篇:邵平董事长受邀参加“前沿金融”读书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下一篇:邵平董事长率队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与当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