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产业数字金融》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3年7月出版,作者邵平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内涵特征、路径做法、问题挑战、行动方向、前景展望等,明确指出产业数字金融是一次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创新,能够系统性解决当前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助于推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助力。
我们选取了本书第二篇第三章《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与意义:产业端金融供给现状及痛点》进行分享,希望与读者共同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背后根本原因。
精彩书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体经济各个重点领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从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从全面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激发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其中,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它们作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助力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必由之路,如何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从科创板、创业板先后试点注册制,到深化新三板改革稳步推进,再到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我国资本市场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3.6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以金融领域“国家队”的国有六大行为例,根据其半年报数据,2022年1月至6月,六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7.8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9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合计832.8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13.88万户。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精准滴灌制造业等关键领域。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制造业各项贷款新增4.7万亿元,增量为2021年的1.7倍。
然而,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我国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较为突出。2017年工信部调查显示,我国33%的中型企业、38.8%的小型企业和40.7%的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小微企业在融资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所获得的融资支持与其国民经济地位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因此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部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压贷、抽贷、断贷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金融机构缺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态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疫情背景下的企业成本及其运行状况:2020年“企业成本”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融资规模上,国有企业平均融资规模明显高于民营企业,2019年样本企业国有企业平均融资规模为9738万元,而民营企业仅有2695万元,国有企业融资规模是民营企业融资规模的约3.6倍。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产业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核心优势大企业以及有政府信用背书的企业和项目,真正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仍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是我国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全球供应链金融论坛的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主要银行撤出发展中国家市场,从而限制了企业获得贸易融资的机会,贸易融资缺口扩大至约1.5万亿美元,中小型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超过一半的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需求被银行拒之门外,其中超过70%的中小企业无任何其他可获取融资的渠道。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测算,2020年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缺口达到约4.5亿美元,占其潜在融资需求的56%,全球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日益加剧。
此外,在数字化、绿色化的新发展趋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突出,对产业端金融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传统产业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即产业数字化,并呈现三种形态: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和产业生态数字化。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面对数字化浪潮,传统企业面临转型所需的资金量增加。第二,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与拓展,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来吸引并联结更多的客户,在客户和业务增多的同时,企业短、小、急、频的融资需求特点也更加突出。第三,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一批科创企业诞生。这些科创企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和轻资产的“四高一轻”特征,其融资需求也呈现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除了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传统融资痛点,科创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服务销售等各环节都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且需求程度深浅不一、需求周期长短不同,融资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严峻。
其次,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绿色发展成为必然,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强劲的资金需求。但实际上,我国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服务领域参与度较低,不愿意给予那些没有明确标准的转型活动以资金支持。同时,还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绿色行业中很多是中长期项目,比如污水、固废、新能源等,很多项目的还款期都是10年甚至20年。这些绿色项目大多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会受到融资期限的制约。例如,中国的银行系统平均负债期限只有6个月,提供中长期贷款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就使中长期绿色项目容易产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究其根本,还是金融机构看不清、摸不透产业企业的绿色资产,管不住其中的风险,不能在融资额度和融资期限上为其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在推动产业企业绿色化、低碳转型方面,金融机构仍然任重道远。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试图破解。可以发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产业端来看,一是我国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些产业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对于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银行一方面没有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不能精准防控相关风险。因此,银行不愿意放贷或需要较高成本才能放贷,不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是产业端的中小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强、生命周期短。中小企业自身生产规模较小,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且对市场相关动态变化的应对能力欠缺,经营的不确定性较强,因此增加了贷款违约率。部分产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链还存在环节多、节点间关系复杂及节点种类多样化等特点,当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时,容易发生“断链”风险,使企业的融资问题更为突出。此外,据普华永道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这也使企业偿还贷款的现金流得不到保证,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三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专业的财务人员,财务相关票据经常出现缺、无、错、损现象,在收支信息流通的过程中缺乏透明性,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不高,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掌握其营收能力和发展状况,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物资产不够雄厚,在贷款时不能充分提供有效担保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作为抵押,因此很难获得贷款。虽然目前有许多专门的担保机构可以弥补中小企业担保物的不足,但是担保费用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金融端来看,一是直接融资门槛较高,较难满足中小企业要求。企业获得直接外源融资主要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债券融资。但股权融资的上市门槛太高,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资金难题;对于债券融资来说,受限于风险抵押机制以及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中小企业通过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
二是在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不了解产业企业,无法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依赖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物等,很难深入产业企业内部,真正了解产业链特点、交易特点、风险特点等,因此个性化、定制化的融资产品较少,无法满足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不同商业模式的中小企业对融资额度和融资期限的需求。
从环境因素来看,一是中小微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征信体系收集的数据范围有限,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数据信息缺乏制度化共享机制,对金融机构信贷审批的帮助有限。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各部门之间依然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信用服务机构及平台较少,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信用评估方式较为传统,很难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针对性服务。例如,知识产权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对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造成了影响。
二是融资支持政策不完善。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新政策,但问题均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这些政策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更完备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体系,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仍然杯水车薪。其二,这些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打折扣”的现象,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些只在短期内起到了缓解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导致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服务风险成本变高,是目前产业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缓解信息不对称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只有让金融机构真正了解产业企业,才能对中小企业进行准确的信用评估,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中小企业也才能向金融机构更加完整、准确地提出自身的金融服务诉求,从而实现“双向奔赴”。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除了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还能助力其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在“授人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上一篇:《产业数字金融》精彩书摘 | 解决产业端金融供给痛点的四...
下一篇:新书推荐 | 产业数字金融:一次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创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