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产业数字金融》精彩书摘 | 什么是产业数字金融

2023.08.16

内容简介


《产业数字金融》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3年7月出版,作者邵平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内涵特征、路径做法、问题挑战、行动方向、前景展望等,明确指出产业数字金融是一次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创新,能够系统性解决当前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助于推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助力。


我们选取了本书第二篇第五章《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与意义:产业数字金融的诞生》进行分享,希望与读者共同了解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以及它为什么可以真正系统性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精彩书摘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服务风险成本变高,是目前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作用。通过对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创新应用,金融机构能够揭示以往看不清、摸不透、信不过、管不住的底层资产,减小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改变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而系统性解决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痛点的破解之道


在经济学研究中,完全信息是一条重要假设,是指作为理性人的市场参与者拥有全部信息,所做的决策是最优决策。而在实践中,由于认知的差异以及信息获取成本的存在,完全信息市场几乎不存在。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下,信息在不同经济主体间分布不均匀,拥有信息优势的经济主体可能会基于目标利益和效用为自身谋利。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为优秀或有潜力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秀或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无法向金融机构证明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同时金融机构在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也无法了解企业的潜力和价值。此时,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不贷款给中小企业就成为最优选项。但若能通过某种手段,减少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金融机构就能有效识别并防控风险,从而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贷给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设想成为可能。


万物互联的大数据为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优质原材料。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变革,从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转变,同时也从消费互联向产业互联转变。在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以单一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数据单维、主观,且易被篡改;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数据既实时、客观、多元,又可靠不可篡改。万物互联的大数据具备“五全信息”的特点和较强的产业金融属性,为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各种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可成为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数字化技术有助于金融服务扩大规模,改善服务体验,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并控制风险。数字化技术除了优化、升级、创新风控及服务模式,也为数字经济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推动产业金融向全新阶段发展。


譬如,5G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全方位推动金融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技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是商业银行变革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监测、测量和管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欺诈检测和网络安全等相关领域对产业金融产生影响。云计算可以将银行结算服务渠道融入中小企业单个客户和集群客户的资金管理和交易网络内,掌握中小企业交易行为数据,实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批量式开发。区块链技术可以较好地进行数据确权和数据共享,推动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四流合一”,为传统供应链金融需要的贷款监管和违约惩罚提供技术支持。物联网技术通过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搭建更加客观、可追溯、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帮助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产业金融业务进行优化。


二、产业数字金融


要解决产业端金融供给的痛点,关键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作用,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产业金融的有效赋能。当前,尽管我国已经建立各个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但银行业依然是产业端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对实体经济融资意义重大。鉴于此,可以重点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如何解决我国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中找出能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和路径,这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产业金融服务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产业金融1.0:传统银行的公司业务模式


在产业金融1.0阶段的模式下,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信贷需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客户进行调查和审查,并最终确定授予客户一定的融资额度。在这种传统金融服务阶段,数据较为匮乏且分散,业务流程多集中于线下,且一般通过人工授信。因此,受人力物力的限制,该模式只点对点地服务具备较强主体信用的企业。


公司业务模式的优势在于商业银行有充足且低成本的资金供给能力,且银行点多面广,服务范围广泛。同时,由于企业具有较强的主体信用,且商业银行拥有丰富且成熟的风控经验,该模式风险较低。


其弊端与不足,一是只服务单一机构,服务范围非常有限。在公司业务模式下,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数据孤岛”,商业银行较难有深度的上下游验证手段和贷款资金流向掌控能力,因而会有企业伪造订单、交易骗贷等问题出现。二是由于商业银行风控手段较为传统,在互联网、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等新背景下,其业务特别是传统的线下业务存在审批流程相对较长和态度较为保守等特点。


2. 产业金融2.0: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核心供应商企业提供担保、确权、增信等服务。由企业管理供应链运营,把握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状况,并提出金融服务的对象和要求,商业银行参与评估,并直接提供流动性。


与产业金融1.0阶段相比,产业金融2.0阶段的供应链金融进入信息化阶段,银行业务流程逐步线上化,“1+N”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其确权增信的上下游供应商企业,并逐渐开启大数据风控。同时,由于推进的主体是产业中的企业,它们比银行更了解产业的特质,且因为直接参与运营,尤其是参与供应链的组织和上下游的管理,因此更了解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的状况,能够针对性地与金融机构合作,将合适的资金、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成本,提供给合适的对象,因而金融与产业的结合更趋紧密。


但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上依然存在弊端与不足。首先,供应链金融模式依赖核心企业的确权增信、担保抵押,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甚至在风控方面失去了主动权。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一是看不清,产业链错综复杂:实体产业链结构复杂、风险敞口大,银行缺乏垂直行业细分的经验和能力,无法深入提供金融服务。二是摸不透,底层资产不透明:缺乏技术手段获取实时一手数据和有效的风险预警能力,缺乏监控底层资产的能力。三是不信任,主体信用不足:除行业龙头企业外,绝大部分实体企业主体信用不足,缺乏必要的抵押物,主体信用模式下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四是管不住,管理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数字化的金融过程管理,全流程的资金和风控闭环难以形成。同时产业金融2.0阶段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风险难以全面把控,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其次,产业金融2.0阶段的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是由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来推动和管理的,其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其直接上下游合作伙伴,这是一种链条化的供应链金融,无法聚合更加广泛的供应链参与者,特别是同行业的融合合作(链和链的合作)无法有效实现。部分核心企业甚至利用自身主体信用优势赚取息差,间接提高了链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除核心企业外,供应链上还有一些准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中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它们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构建供应链服务体系,很难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它们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 产业金融3.0:产业数字金融模式


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深入,金融服务产业的方式也在改变。产业金融3.0阶段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是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围绕数据要素的转化,释放数据生产力;通过产业链上“四流”数据的交叉验证,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增信;通过重塑银行业务全流程,实现全产业链封闭场景中交易的数字化、透明化、可控化;通过构建“主体信用+交易信用”相结合的数字风控模式,全面且实时地管理风险。


产业数字金融最大的特点是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在产业数字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能够服务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大小、无论是否与核心企业建立了供应关系,均可平等地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这一变化将极大地提升我国产业金融的整体价值,惠及千千万万产业链上的实体企业,为产业链带来充沛的资金和发展活力。


目前,各方已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金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产业数字金融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些观点在技术应用、风控理念、风控体系等方面各有主张,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基于数字技术、大数据,特别是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来探索更高效的产业金融方式,以破解产业端金融供给的痛点。以下介绍本书作者观点。


早在2015年,作者就提出产业领域的物联网金融服务是未来的大趋势,并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对产业金融发展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智慧科技进入井喷期,催生了数据2.0时代的到来,为产业数字金融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020年,作者对产业数字金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认为产业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催生的全新金融形态,即在智慧科技的赋能下,实现产业链上去中心化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要真正实现各方认可的产业数字金融,须做好四个方面关键课题的创新突破,分别是创新实现对企业实体资产数字化的能力突破,创新实现对产业链贸易(交易)场景的数字化能力突破,优化升级和探索完善金融机构产业金融传统风控理念和结构,探索完善我国产业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之路。产业数字金融所运用的金融科技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科技在数据基础、所提供的数据服务、对金融业的价值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能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赋能显著降低产业链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惠及实体产业发展。2022年,作者对交易信用的内涵和定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与产业数字金融模式相匹配的“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智能风控体系。2023年,作者提出产业数字金融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革命性创新,并对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历程、运作逻辑和价值进行了系统阐述。


总之,作者认为,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数字金融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和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数据要素,能够实现链上信息全透明、全上链,从而实现产业链上的资产情况全穿透,并实时追踪一手风控数据,对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提前预警,能够破解一直以来金融机构对产业企业交易背景和底层资产看不清、摸不透、管不住、信不过的痛点,显著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未来有望与消费金融领域一样,帮助众多中小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从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上一篇:关于冒充我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严正声明

下一篇:《产业数字金融》精彩书摘 | 解决产业端金融供给痛点的四...

←返回列表